新闻网讯(记者团 闵权 廖梅)3月21日上午,由科技部基础司重大科学研究处与我校主办的ITER专项第三期人才项目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博士生交叉学术论坛会在我校隆重开幕。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有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ITER,即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该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与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清洁能源不同,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因而长期以来对有可能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核聚变能研究作了力所能及的安排,对国际上有关ITER计划的讨论一直给予高度关注。2006年5月24日,我国也加入了ITER计划,并由国务院审批成立了ITER专项。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 “核聚变堆关键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的基础研究”在学术研讨、研究进展、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研讨会现场,我校副校长邵新宇在致欢迎词时表示,“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计划,它将在我国能源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希望在专项组各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ITER计划能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潘垣,与ITER专项第三期人才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长松,分别就ITER的材料问题和专项工作组的工作进行了汇报。
会上,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王鲁闽教授,就“离子束材料辐照损伤的透射电子显微研究”做了专题报告。“与核能监管部门不同,他们是看仪器的损伤,看到了裂纹,而我是看蚁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接着,他根据透射电子显微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和对比类似方法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大学的王宇钢教授也对“用于聚变堆材料损伤研究的辐照源”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他提出,“我们要中和考虑各种实验因素,特别是离子类型和所加能量,最终能达到通过模拟来达到真的中子聚变”。
国家科技部傅小锋处长出席了会议。他强调了人才储备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热核聚变领域的人才只将近200人,这与我国1200的需求相差较大”。他还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不仅是要进行学术交流,还要进行人才培养,“希望这次会议能打开博士生的视野,使他们向更远的方向发展”。最后他更是表达了让我国成为第一个核聚能商业化的国家的殷切期盼。
据悉,此次为期2天的ITER专项第三期人才项目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将于22日下午闭幕,而将ITER专项进行进一步课题探讨的博士生交叉学术论坛会议,也将会在我校的材料学院同时举行。